(日本)东海大学教授 铃木 博
一、序
企业的经营活动就是以高效率的内部运营方式,积极掌握外部环境的变化,发现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变化中的一些发展机会,来追求利润。
这种经营活动是①以对企业环境科学的、客观的理解为前提;②充分发挥主观意志作用的创造性活动。
这种拥有主观意志的活动有一个基本的经营理念。在日本的企业中常可见到“社是、社训”(即公司内规章、训词等),它是以对公司成员的感情与活动施加影响为目的,是经营理念的一种具体的、实际的表达形式。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信念体系。
经营理念、“社是、社训”、经营计划、经营活动之间的关系是把抽象的理念逐步引向实际活动的几个阶段[参照图一]。
“社是、社训”有以下4项相通的特性。
1.单纯性:单纯明快地指出要害。
2.用语:采用标语口号式的表达方式唤起职工的爱憎心、道德感。
3.选择性:选择议论的主题,引证事实说明伦理规范时,只挑选对公司有利的条文。
4.承认性:为使一般成员信服,利用大众的价值观或感情来宣传。
日本企业中的“社是、社训”从名称和内容上可分为两大类。
1.社是:多被称作社宪(公司内宪法)、要谛、经营纲领、经营精神、经营指南、口号等,其中大部分是经营方针之意。
2.社训:多被称为信条、誓言、戒、规章、自训、服务铁则、标语等,是企业人员的行动规范。
现代日本的企业中,“社是、社训”都有或只有其中一种的企业占大多数。
二、调查概要
1.调查对象:在日本企业中有代表性的公司435家。
2.调查对象的行业分类:(共17个行业)
·建筑:29家·食品:22家·化纤:24家·造纸:8家·化工:50家·橡胶、玻璃、土石制品:14家·钢铁、黑色金属、金属制品:33家·机械:33家·电子机械:29家 .搬运机械:22家·精密机械:11家·其他制造业:18家 ·商业:53家·金融、保险业:43家·运输、电力:25家 ·仓库:5家·煤气、服务、其他:16家
3.调查方法:
从各企业的“社是、社训”中把体现企业的A利润性、B社会性、C伦理性、D其他的语句(词汇、句子)抽出来,分类、统计后弄清“社是、社训”所追求的信念体系的性质。
三、总结
l.将调查对象的435家企业的“社是、社训”分类后,发现共有1.191个关键性词语。出现总数为l,839次。把这些词语按利润性、社会性、伦理性、其他等四项分类统计的结果见〔图二]。体现利润性的词语总数为801个,体现社会性的是439个,伦理性的为589个,其他为10个。[图二]也显示了各部分占总数的比例
2.在被调查对象的435家企业中,显示利润性的词语最多,接下来是伦理性和社会性。体现这三种性质的前5个具体单词被列入[表]。
3.[表二]将按行业的分类统计记录下来了。如[图三]所示,利润性、社会性、伦理性的占有比例按行业不同,差别并不明显。
4.按A、B、C的顺序,追求利润性是排在最前面的。作为自主性经营体的企业,拥有自由意志,是自主性、自立性的独立体。将这些个别的局部活动统合为一个有机体时,需要一个统一的目标。这一目标就是收入价值与支出价值的差额,即最大限度获得的利润。在此意义上来说,利润是组织员工的首要的统一目标。
5.下面是伦理性。这一点体现着日本式集团主义经营的特点和本质。在这里,“和”的精神被强调出来,表现的是靠日本式集团合作和协调精神来实现目的的组织形式,而不是西欧个人主义,式的集体工作方式。例如,日本的产业界正通过 TOC活动来追求高效率。人们主要是通过追求伦理性来谋求集团的团结与统一。伦理性与利润性一起,成为组织员工、补充统一目标的重要支柱。 6.第三个是社会性。企业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经济整体中的。一环,同时又有自主性经营体的一面。企业的两重性是同时存在又不可分割的关系。企业作为经济整体的一环存在时,社会性是企业内部必然性的原理。因此,不可以把社会性误认为是与利润性相反的,来自外部的强制性限定条件或制约。
企业的利润性和社会性是通过企业的双重性而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原理,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在现代企业中,利润性是以社会性为前提的,而社会性也是以利润性为前提,二者互相包含。
社会性与利润性在现代经营理念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强调社会性增大利润性,又可以通过利润性的增加进一步重视其社会性。这种经营理念早在日本的江户时代的商人三井八郎右卫门(1722年)的时候就有所体现了。
最后将调查对象的435家企业里出现频率最多的19个词语整理成[表三],供大家参考。
(龚 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