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伦理研究所 德江秀雄
1、早起的意义
“纯粹伦理”(以下简称“伦理”)的目的是形成“天真纯朴”,而所谓“天真纯朴”是“心地像棉花般柔软,没有任何拘泥和不满,精神清澈充沛,就能一直保护这种天真纯朴的心”。
(译者:“天真纯朴”的日文是“纯情すなお”)“すなお”一般写为“素直”,但是丸山敏雄为了强调一种强烈的积极性,而把“纯情”读作“すなお”。
这“意味着朴实而无做作,虚怀若谷而又如水流百川,言必信、行必果,更如荒野之熊熊烈火。”
这样,“天真纯朴”里有原封不动地接受一切的阴性(被动)面和积极地活泼好动的阳性(能动)面,这两方面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东西。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天真纯朴”呢?
最适当的方法,就是坚持“醒后即起”的实践,日日不懈。
这里,我们要研究一下每天睡醒的状态。
恐怕没有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睡觉时睁开眼睛,当然,听到闹钟后起来,让家人叫起来的情况都有,平常还是自然地睁眼醒来。从睡眠到觉醒的瞬间,有一种“主动地感觉到”和“被动地感觉到”。这是自己意志之外的力量(即“伦理”中的大自然的力量)使人觉醒了。
人们对这种大自然的力量使人“被动地感觉到”的觉醒完全接受了(阴性),就积极地起床(阳性),是“天真纯朴”之实践的第一步。伦理研究所之所以提倡“早起的实践”,并不是单纯地让人们早点起床,而是因为“醒后即起床”中蕴涵着丰富的理由。提倡“早起乃再建的第一步”这样的口号,其根据也在于此。
相反,醒了,也有拖拖拉拉起不来的情况。
“这就起……、昨晚12点才上床,睡眠不足……、酒喝多了……、外面太冷,被窝暖和……等等”。
已经醒了,由于这些消极的态度,就会睡懒觉,也当然就会使身体的觉醒变得迟钝,逐渐变成晚睡型的人。这种消极的态度是与“天真纯朴”相对立的“任性”,最终会使人变得性情怪僻、使感谢之心、慈悲之心变得迟钝,给健康、经济和家庭投上极大的暗影。可以说“睡懒觉乃任性之始”。
2、“早起”效用的科学证明
自古有这样的谚语:“早起有三德”。它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是道德劝诫,也失去了促进伦理实践的效力。但是生态节奏、生理学、荷尔蒙的研究等医学的进步证明,这个谚语尚有科学的正确性值得注意。本文要引用伦理研究所的学术刊物《伦理》中登载的局外研究者的论文,介绍一下怎样用科学的眼光来理解“早起”与健康的紧密联系。
《伦理》第381号~383号连载的论文“早起的生理学”中,以荷尔蒙与焦虑研究和生态节奏研究的创始者而著名的多井吉之介着力论证了以下两点:
①“我们人类的生活形态已经经过了几万年、几十万年以上的历史,适应了由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24小时的周期。现代的人类也不能例外。因此,我们人体内的各种器官与大自然编织的24小时的节奏相吻合,都具有内在的节奏性。”
②“神经和荷尔蒙这两大调节系统支配着我们的身体,严格地制约着身心活动的昼夜节奏。在活动高涨的早晨至午前工作的话,能够及时地提高效率。”
下面的“24小时瞳孔直径的变化”和“24小时副肾皮质荷尔蒙的变化”能够论证以上的观点。
德国慕尼黑大学盖哈尔特·道林堡博士的研究数据表明,平滑肌不以人的意志而闭合,由它引起的瞳孔的大小,8时到达顶点,20时以后逐渐变小。
眀尼苏达大学佛朗期·哈尔伯格博士的研究表明,副肾皮质荷尔蒙使肝脏等体内器官做好工作准备,并产生抵抗焦虑的力量。一组为被试着过正常的生活,24小时平稳有序。另一组的被试则彻夜不眠等,因此副肾皮质荷尔蒙产量的变化激荡。这种生活节奏的混乱,早晚会使身体的节奏混乱,使人产生疾病。
下面介绍佐野藤德在《伦理》第416号发表的论文“早晨生活型增进健康和能力”所研究的两组数据。
根据佐野的研究,生活节奏混乱,会对白天大脑的活动给予很大的影响,并以儿童为对象测定了“闪烁(flicker)值”的节奏,得出了这些证明数据。
“闪烁值”是指闪烁的光信号慢慢加速,一直到眼睛能够跟得上的程度时,1秒钟闪烁的次数。分辨闪烁值,要经过视网膜到视觉神经,到大脑视觉中枢的判断过程。它能直接检查视觉机能,一般也是大脑中枢的指标之一。通常认为,闪烁值的高低是和大脑的活动水准相对应的。
可以明显看出,“早睡早起组”(差不多20时入睡,6时起床,还有一些人20时30分入睡,6时30分以后起床)的节奏是,上午达到顶点,到下午晚些时候才变得较低。“晚睡晚起组”(20时30分以后入睡,6时30分以后起床)的节奏是,全天的水平较低,上午的水平更低。
闪烁值还根据早早起床的方法而变化。不让别人叫起床的“自律起床的孩子”(差不多都属于早睡早起组)和别人叫醒的“他律起床的孩子”相比较,闪烁值有升高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大人中也存在。
3、牧野良造的体验之研究
考察了1和2之后,本文以牧野良造为“早起实践”实证来介绍一下恢复身心健康的情况。
牧野良造,医生,49岁,现在熊本县熊本市经营“牧野皮肤科医院”,还担任“熊本市医生协会”理事的要职,每日繁忙。
牧野医生31岁时开业。当时有一种皮肤病流行,每天来很多患者,使他从开业时起就医务繁忙。
然而,由于对患者的疾病有一种不安和恐惧,自己反而接受了患者的“弱气”的微妙影响,积成为焦虑。而且更为不良的性情是他缄默不语仍然致力于工作。他始终筋疲力尽,感谢之心、与他人交流的温情等一概丧失。
妻子的证词:
“丈夫总是没有耐心,易于发怒。为什么?怎样才能治愈?我当时一点也不知道。只是和他顶撞,夫妇之间没少吵架。”
在这种情况下,牧野医生只好用“酒”来寻求解脱。
他很快就形成了焦虑→酒→晚上不睡→早晨睡的生活节奏。然后,又把诊所改设在自己家里,9时开诊的前19分钟才起床,经常是慌慌张张地步入诊室。
这种情况持续了三年。“眼睛变得焦黄,尿也变了,食欲也没了。”他感到这种症状以后,才接受了检查,被告知为肝炎,要绝对安安静静地在医院休息三周。
肝脏的患者一般情况下总是感到疲倦无力。他到了食欲不振的程度,就明显的是“失体感症”(身体的感受性迟钝了);他对疼痛和辛酸等也感觉迟钝,就可能是陷入了“失感情症”(心灵的感受性迟钝了)。
两个月后,牧野医生终于如愿以偿地出院了,喜怒哀乐都有,但是情绪却变得很不安定。自己也感到“异常”,读了大量的精神病方面的书,没有找到答案,十分茫然。在患者面前还要保持医生的面子,可在家人面前却经常发怒。怎样在实际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呢?有位患者的话成了势态好转的突破口。
“医生,那位女护士总是微笑。性格开朗又亲切,真是想把病治好啊。”
从那时,他才开始注意到一位姓A的女护士的存在。仔细观察一下,才明白开朗的微笑真是太好了。而且,来治病的患者与其说是愿意跟自己这位医生说话,不如说是愿意跟那位女护士说话,眼睛也老是往那边瞥。牧野医生试着强作欢笑,初战即如银样蜡枪头而告吹。
数日后,下了决心问道:“怎样才能像您那样微笑呢?”回答是:“先生,请您到‘清晨聚会’看一下就知道了。”实际上,前一段时间A护士曾经恳求,以不诱劝他参加“清晨聚会”为条件,请他提供医院的一间房子作为“清晨聚会”的会场,他当时没有拒绝,感到了庆幸。牧野医生说了声“好”,就决定向早起挑战。这是1984年11月15日。
然而,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约半年后,妻子也参加了“清晨聚会”,这里面却隐含着夫妇之间激化的矛盾。这段时间犹如“黎明前的黑暗”。
妻子的证词:
“我和他一起去参加‘清晨聚会’,反而增加了对他的不信任感。为什么呢?那时候他表现得是一个很好的丈夫,但是回到家里,他总是说‘您要变了,家庭会变得更好。’他把自己放在一边,只让我一个人进行伦理实践。一点做不到,他动辄发怒。我忍耐不住,就有几次带着三个孩子离家出走。”
这样,妻子越来越不信任丈夫,远离了夫妇共同参加两年的“清晨聚会”,而且警告丈夫“请您也别去参加‘清晨聚会’!”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清晨聚会”,过了5天还是请求妻子允许他去,一个人也要痛痛快快地去参加。
牧野医生的证词:
“我亲自参加‘伦理’实践,学会了改变自己和改变对方的方法,懂得了如何认真倾听妻子的言语。刚开始就很努力,两年后从心里认识到‘不是为了改变对方,自己参加实践才是益处所在。’”
这一真诚思想后的第三天,妻子突然参加了“清晨聚会”。他又惊又喜。回到家里后,他面对妻子自然地低下头说:“衷心地表示感谢。”感激的泪水不禁盈眶。
妻子的证词:
“我一点一点地感觉到丈夫在变化。确实相信使丈夫变化到这个地步的‘伦理’,是有益的东西。因此,如果我也一起去实践,那么家庭一定会变得更好。这样想着,我就下定了决心参加‘清晨聚会’。”
这样,夫妇重新相爱,家庭生活愉快。良好的护士为医院增添了光彩,展开了更加充实的医疗活动。牧野医生再也没有犯肝炎,而且戒了酒。
从那以后,牧野皮肤科医院参加了“伦理法人会”,运用《职场的教养》在医院内开始了“朝礼”的学习。他每周五的早晨参加熊本市伦理法人会主办的“清晨研讨会”,作为医院的经营者也刻苦钻研业务。
4、结论
伦理研究所收集了许多“早起的实践体验”,发现早起的效用在以下几方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①健康
②积极向上
③感谢之心
④肯定事物的存在
⑤磨练观察力
如前所述,早起的实践是走向“天真纯朴”的第一步,然后的目的不仅是调整身体的生物节奏以便增进健康,而是要通过“早起”有意识地强化一种实践力(积极性)。这种“果断的实践”还有助于磨练人们的观察力。再进一步,根据“天真纯朴”的规律,可以哺育丰富的感性,可以深化在多种情况下的感谢之心。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强调“早起乃再建的第一步”这一口号。
通过分析牧野医生的体验可以看出,长期不注意生活就会引起肝炎,这时就会失去心灵的控制。不开口求助于他人,只好一人苦闷。他当然不会考虑到妻子。进而酗酒,使得不会说话的人内脏器官痛苦难忍,并引发了停止机制。就好像是内脏器官反奴成主,宣布了放弃一切。《万人幸福指南》的第七条“疾病信号”的标题是:“肉体为精神的象征,疾病是生活的红灯”,并写到:“仅仅治疗好偶患的疾病是可惜又浪费的。”
通过治疗和休养能够治愈肝炎,但是不能治愈心灵。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或肝炎再发,或家庭崩溃,恐怕只是时间的问题。铲除祸根的办法,是调和心灵,一贯坚持早起的实践。这样,从“让对方改变”发展到“改变自己更好”,即从表面的实践深化到真正的实践,从此就消除了两个人之间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