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企业伦理    |   家庭伦理    |   中日交流    |   中文书籍    |   视频专区
文 章 搜 索
 
相 关 文 章
· 感悟地球之恩
· 地球伦理与沙漠绿化
· 地球伦理的提倡者
· 地球伦理的实践者
· 什么是地球伦理?
· “地球伦理”的生命观 --与东
· 营建地球伦理之林
 
地球伦理与沙漠绿化

日本伦理研究所--丸山敏秋理事长


(—)

        首先对以远山正瑛先生为首的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迄今为止所从事的沙漠绿化活动,表示由衷的敬意。

    我曾经到中国访问过将近二十次,但是还没有去过内陆的沙漠地带,很长时间不知道还有许多人在沙漠中默默地植树。去年,我们会员中的有志青年参加了沙漠绿化活动,与沙漠绿化实践协会结下了不解之缘,伦理研究所也因此开始了营建“地球伦理之林55”的沙漠绿化活动。

    和沙漠绿化实践协会的机缘只能说是天意天命的巧合。因为我们这个团体历来都以“地球伦理”为指针在从事着各项活动。远山会长的主张与我们“地球伦理”的理念如出一辙,协会的活动正是对“地球伦理”的一种实践。我对此感触颇深:在必要的时候会出现必要的机缘。
    
在这里,借贵杂志的一角介绍一下我们单位的有关情况。伦理研究所是隶属于文部省的民间社会教育团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丸山敏雄先生忧患国民道义的颓废,为此创立了伦理研究所。其核心思想就是人类的生活法则并命名为纯粹伦理。
   
丸山敏雄综合了作为教育者的体验和对日本古代史的研究,又通过自身对神道系宗教的修行,制定出一套万人通用的生活法则。伦理研究所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纯粹伦理的研究、普及和实践,建立和睦的家庭和营造具有活力的职场,为社会的净化和真正的繁荣做出贡献。
   
昭和二十六年,创始人去世后,由丸山竹秋继承事业。这位第二代理事长提出了“地球伦理”理念。并在昭和六十年九月号的《新世》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地球伦理的推进”的论文。这恐怕是日本最早使用“地球伦理”一词的论文。

    什么是地球伦理呢?用一句话说:地球伦理就是“依靠地球人实践的,有益于地球人的地球人的伦理”。所说的地球人当然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人类。人都生存在地球上,离开了地球就无法生活。将来也许会对宇宙进行开发。但是就目前来讲,人类的确是地球人。伦理的主体是人,所以叫“地球人的伦理”。

    另外,所谓的伦理是只有在实践了之后才具有意义,因此是“依靠地球人实践的”。通过实践会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稳定地球自身的秩序,构筑和平社会,所以说叫做“为了地球人的伦理”。

    这种伦理不但是社会规则,也是构成生活的基础。伦理的对象也不只是局限于人类,还包括其他的生物以及山林、河川在内的地球上的万事万物。人类的利己主义虽然创造了近代文明,但也破坏了环境,并由此带来了种种危机。
   
我们必须要自觉树立“我们是地球人”的观念,如果地球伦理得不到确立,人们就无法面向未来,无法前进和发展。

(二)

    地球不仅是一个物质的星球,它也是支撑一切生命生生不息并不停自转的大圆球。正因为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所以把人类统称为地球人。如果没有地球的安泰,人类的幸福就无法实现。随着地球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以前从未考虑,也没有必要考虑的地球安泰问题成为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实现这一目标的规范准则就是“依靠地球人实践的,有益于地球人的地球人的伦理”,即地球伦理。这一全球性的伦理所遵循的理念就是:“调和协调”、“共尊共生”。人类被一种贪婪的欲望所驱使,露出自私的本性,愚蠢地污染和破坏着地球。地球伦理就是呼吁人们摆脱自私的欲望,引导人类走向幸福,不仅仅是人类本身,也包括所有的有机体,达到和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目的。这是赋予人类的目标

和理念。要使这一理念得以实现,有必要重新审视生命。

    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不管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一切机体都具有生命。

    一般认为: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在于它能够和外界的能量进行转换,也就是具有替代机能,具有生殖能力。虽然杯子和山水等都没有生命,但是那些非生物也都实实在在地存在。杯子有杯子的形状,有它自身的作用和相应的特性。山、水、岩石等也全部拥有它们存在的价值和作用。

    人应该拥有作为人最本质的东西。同样,树木、花草、岩石等也都具有各自最本质的东西。我们把那些根本的力量和作用叫做“元基”。以往把物质和生命分开来认识的想法,也许本身就是一种错觉。

    用“元基”的次元来看,万物皆有生命,是统一的整体。地球和人类本来就是一体的,不可能作为个体存在。以人为首的地球上的所有物种,都不能离开地球这个场所。“元基”把无机物和其他的生命体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所有的生物都应该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否则,就无法存在和发展。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要尊重现象界的一切。“山川草木皆有灵性”。因为缺乏这样认识,才招致今天如此严重的地球环境问题。

    第一次考察沙漠,看到沙漠中的沙纹因为风的作用出现又消失的情景,感觉到沙漠同样具有生命。在有生命的沙漠上,人的双手种植的苗木,才会茁壮成长为一片森林。当又一个新的生态系统诞生的时候,我为能见到统一体中“生命”的世界而感动。沙漠中的森林,使我找到了现代人开始淡忘的那种对于生命的尊重,唤起了我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

(三)
 

   前面对构成“地球伦理”基本原理的思想进行了阐述。下面我在介绍一下另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物与境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

   所有的物体都有一个固定的形态,所谓的固定形态不外乎就是在某个固定的空间,占有某个特定的位置。进一步讲,这种物体形态的存在也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里。离开了这一特定的时间,物体也就不可能存在。时间和空间经常是紧密相连的。是物体存在不可缺少的条件。

   以时间为背景的场所称为境。即承载物体,使物体以物的形态存在下去的场所(环境)就是境。对于钢笔这种物体来说,承载它的桌子就是境。房屋建在地基这个“境”上。农夫在田野这个“境”上劳作。在广大土地上的物种,大部分都是以地球的表面作为“境”而存在着。

   如此说起来,物与境之间是不可或缺的关系。物体想要作为物体存在,就必须要有“境”,如果没有物体,“境”也就不存在了。

        对于物体来说都有与其相匹配的“境”。汽车不能停放在食堂里,餐桌摆放在车库也非常滑稽。农夫呆在楼房里就无法正常的劳作等等,道理显而易见。可是,现代人好像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种把物与境,个物与环境分离开来,把它们看作成独立存在的习惯。擅自把物从境中分离出来,这样就引起了秩序的混乱。物与境不但不能分离,放置的位置不同,物的“存在性质”也不同。比如一朵玫瑰花,把它插在空罐子里和插在透明的花瓶里,玫瑰的“存在的质”就不同。

       不单单只局限于不离相即,要站在的更高的次元角度来看“存在的质”,物与境的完美结合,就是“存在和谐之相”。人们生存在世间,就应该实现“存在和谐之相”,让境变为良境,把物变成好物。地球伦理就是以“存在和谐之相”为思想基础,包括保护地球环境在内,还有见面的寒暄、善始善终、清扫卫生等等。鼓励人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积极实践。沙漠绿化活动也是如此。有人认为:地表的沙漠化是包括为了维持生活对森林砍伐等因素一种自然现象,所以对沙漠的绿化是一种反自然的活动。问题是应该如何认识“自然现象”。我并不赞同顺其自然的做法。很显然,人为的砍伐是造成地球土地荒漠化最主要的原因。即便沙漠化并非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现象,那么,我们防止沙漠的扩散,引导自然走向和谐难道不是我们人类所肩负的使命吗?抑制沙漠化,把沙漠变成绿色大地的活动也正是符合“地球伦理”的崇高行为。

       勇敢地挑战沙漠,为地球伦理的实践付出我们的努力吧!


 
 
日本伦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6-2017
Email:ushinntu@126.com
推荐最佳分显示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