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企业伦理    |   家庭伦理    |   中日交流    |   中文书籍    |   视频专区
文 章 搜 索
 
相 关 文 章
· 什么是纯粹伦理?
· 纯粹伦理的基本内容
· 纯粹伦理17条标语
· 关于丸山敏雄的伦理思想
· 纯粹伦理及其特征
· 当代思想状况与“纯粹伦理”
· 纯粹伦理的基本原理
 
纯粹伦理的基本内容

遵守就会得到幸福,违背就会招致不幸,这种严肃的生活法则,既规范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自然法则即是“纯粹伦理”。在这里就纯粹伦理的基本内容进行简明介绍

摘自《实验论理学大系》--丸山敏雄著


恩的伦理

        
恩的伦理源于“全一统体原理”。世界上万物都不是孤立,或毫不相干的。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人亦如此,他作为一个个体是同世界万物这个整体的相联系中而存在的。是整体中的个体。所谓的恩就是,当从个体出发,达到对整体的自觉时,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整体和个体互相映照的感情。

恩的种类很多。首先是“天地之恩”,阳光、空气、水等自然物常常被忽略,然而,人们要离开它们就一刻也不能存活。其次是“生育之恩”,既父母赋予生命之恩,父母之恩是自然而然的情况下施授的,因而常常被一些人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无所感觉,只是到了父母去世的时候才感觉到这种恩德。再次就是“教育之恩”,一个人的一生其成长过程和老师的教导是分不开的。此外,还有抚育之恩,师傅之恩,救命之恩等。

恩的意识有不同层次的区分。一是“淳朴、低层次的恩意识”。如丢失巨款被人捡到送还,摔倒大街被人救起,面临危险让素不相识的人救了姓名等,在这些情形下,受恩人在没有任何受恩的理由的情况下得到了恩惠,这是受恩人感到的“承蒙受恩”、“承蒙厚爱”的心情就是“淳朴、低层次的恩意识”。这种恩意识最为强烈的感恩之情当首推被救命时的感激之情。二是“普通、中层次的恩意识”,这种意识是在受恩人和施恩人之间由于有地缘、血缘、身份、境遇的联系,如双亲和子女,师生、邻居等,受恩人得到了超出常规的利益,惠顾时而产生的感谢之情。三是“普通、高层次的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在受恩人和施恩人没有任何特殊关系的情况下,受恩人经常得到无限、不断的利益和慈爱的铭感之情。四是“超常、最高层次的恩意识”,这种意识是对超感觉世界的神、上帝、佛的感激之情。一个人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但即使父母不能随意赋予我们生命,生命实际上根植于天意的本然,是宇宙大生命,是神所赋予的东西。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对宇宙大生命、对神的感激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恩的意识就是追本溯源,人们由此产生回报的心情,这也正是“发生、还原原理”的一种表现。


爱的伦理

爱是联系人与人,人与物的精神桥梁,没有爱人们无法生存。一个人和他人发生联系或处理事务时总会产生各种感情,这些感情中最简单的就是喜欢和不喜欢,爱和喜欢是相关的,一个人爱某个人时,他一定喜欢这个人,然而,喜欢一个人并不一定爱上这个人,因为一般说来,爱是比“喜欢”更高的精神状态。无人不爱自己,如果只停留自爱的阶段,一个人就会孤独,爱是一种比单纯自爱更伟大的精神功能。

爱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人对动物和植物也存在爱,万物都是活的,都是自己的朋友。另外一种爱是“圣爱”,接触到神而产生的爱,是人类最高的爱。


敬的伦理

“敬”就是“尊敬”、“崇敬”、“崇拜”,当人的真心向长辈或上级表露出来时,既谓之“敬”。敬是从凝视自己开始的,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生活与衣食住行密不可分,就会对衣服、食物等产生“拜领”的心情、“感谢”的心情。当我们觉察到我们的生命来自于父母、祖先、宇宙生命,就会对父母、祖先、宇宙生命产生感谢其恩德的心情。人们对双亲和祖先的真情看作是敬的开端。自古以来把其称之为“孝”。是道德之本,纯粹伦理把孝作为伦理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敬还表现在师生(师徒)之间。人类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主轴---师、生的道义就集中与“敬”。老师(师傅)给学生(徒弟)提供教导、知识、技巧等,后者是在师恩的沐浴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在历史上,学生对老师的“敬”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敬还存在与人和神之间。宗教植根于“信”,宗教世界中的“信”也是伦理世界中的“敬”。平常就有敬神一说,日本的神社实际上不属于宗教世界,而属于伦理世界,神是指祖先,敬神就是把祖先当作神来敬仰、崇敬。

总之,“敬”就是使自己虚心坦荡,以自己的本来面目,毫无掩饰地与对方的心融化在一起。贯彻了敬就可以成就一切的事功。


自由平等的伦理

人类是从任性的动物性的自由生活进入到开朗的、充满爱情和睦的人类自由生活中来的。象风俗、礼仪、道德这些东西看起来好象是被认为是束缚,让人感到不自由,事实并非如此,它们是为了让所有的人享受自由的生活。就如同法律,“它并不是剥夺人们的自由的东西,而是依靠国家的力量最终强行保证人人的自由生活的东西。纯粹伦理正是要对人的生活秩序进行整顿、净化、指导人人都能够享受到最高层次的自由。如果人人最求绝对的自由,无条件地享受,就等于犯罪、不道德、懒惰。极乐世界的那种心想事成、无所不能的自由实际上是否定了人类的精神和肉体的一切活动,也就否定了人的存在,这种自由不属于人类。

纯粹伦理主张:“不自由是自招的,不平等是自造的。那种认为是不自由是由于对时间、空间、人和环境因素造成的想法和事实不符。有时在一些方面感觉到不自由,是因为自己为所欲为的性格反映出去而造成的。

至于平等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是毫不相同的“个别的存在”,身体、血统、地位、财产、能力都各不相同,这一点看来,人类决不平等。如果因此而指责别人,怪罪环境,或者认为是无可奈何的命运,是犯了很大的错误。

宇宙万物都保持着无短无缺的状态,看似不平等,如果以宇宙的视野来看,该给予的毫无差错的给予,既不过分,也无不足。宇宙是真正地公平,人生是真正地自由,根本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悲伤、不满。


否定斗争的伦理

 

 

在世界历史上,斗争从未停止过。斗争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对方屈服,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存在而牺牲对方。在大多数情况下,斗争都伴随暴力,一致发展到剥夺对方的生命。战斗是斗争的极端表现形式。人们过去对暴力和斗争有一些错觉,认为暴力斗争是改变世道、拯救人们时不得已而采用的变通办法,因此,暴力是正义的,在惩恶时暴力是必要的,是当然的善,这种思想后来发展成了使斗争有理论的逻辑、是革命合理化的理念、使战争有道理的伦理,结果受此影响,包括日本在内世界各国人民展开了长期的斗争的历史。

过去人们认为,社会和人类的不幸和不平等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解决。纯粹伦理的出现可以帮助人们消除有关斗争的错觉,斗争是与宇宙的大调、大循环背道而驰,它破坏了宇宙的大和谐。暴力是无理到了极点,它没有把事物的原因消除,改善其结果。而要一下排除改善其结果斗争乍看好象是捷径,可是原因并未真正消除,斗争又会再起以至用无休止。通过实行纯粹伦理,人们生活中的乌云、苦恼、难题都会自然而然地被征服,世界上既无什么可怕的东西,也无任何可恶的东西,斗争和暴力没有必要。


 消罪的伦理

        人们一般把违反某种规则和标准的行为看成是“罪”一听到“罪”这个词首先想到的大概是法律上的罪。其实还存在宗教上的罪和伦理上的罪。从纯粹伦理的观点上看,“无论何人、何地、何时,凡是经常使他人幸福,同时使自己幸福的思想和行为”都可称作是“善”,反之称作“恶”。所谓“罪”就是人的恶意、恶行(精神上、肉体上不自然状态)反复堆积、凝固、结合起来,成为那个人的恶习倾向的东西。

        
伦理上的罪各式各样,首先是违约罪,达到宇宙的自然规律,小到人事方面的合同、承诺,都是依靠象网眼那样细密的规则在运行,遵守规则、协约,人人都可以幸福,违反则会使他人遭到不幸,这无疑是一种罪。此外,懒惰罪、私情罪、隐匿罪、欺骗罪、乱性罪等等。

    那么,如何才能消除伦理上的罪呢?在纯粹伦理中认为:作恶多端就是罪,积善就是消除罪的方法。具体地说,首先对自己的罪要有醒悟,意识到自己犯了什么罪。伴随着对罪的觉醒自然地产生“道歉之情”,它于宗教的“惭悔”是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积善就能消罪。因此,消罪的最正确、完全、简单的方法就是经常实践伦理,不断地过着正常的生活。


替身的伦理

        
替身思想是各民族中都广泛而长期存在的思想,它构成了伦理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各大宗教的基本根据。“所谓替身就是献出自己的身体去代替别人,其精神就是帮助、拯救别人”。经济中的替身思想屡见不鲜,当一个人遭受破产的厄运或身负重债无力偿还的时候,另一个人代他承担一切责任,结果使想自杀的人得救,或使受到法律制裁的人免罪。宗教中替身思想更是构成了宗教存在的根本,宗教之所以为宗教,就在于“对拯救的信仰”。而拯救的根据就是替身。

       
        
伦理中的替身和宗教中的替身是有区别的,宗教上的替身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正宗教上的拯救不要求代价,而只靠一念的信心,代价就已经付出了。而伦理中的替身一定要付出代价才能解决问题。“所谓的代价就是指进一步使其信念产生结果,还要解除痛苦之后,立即消除曾经造成苦难的原因---生活中不正常的状态,进入正常的伦理生活”。既对纯粹伦理的实践。因此,抱有坚强的信念,坚定不移地把纯粹伦理的准则和原理付诸实施,通过进入伦理的正道,那些奇迹般的、通常办不到的事情就确实象日常平凡的事情那样容易办到。

        
“替代”不可随便祈求,只可在危急存亡,无暇探求原因而直觉危难即将来袭时,诚心祈求。解除危难后得意忘形而忽略“伦理”的实践,必将有更大危难来袭,不可不慎。 “伦理”的“替代”思想,是否属于宗教思想,难免不无疑问,这种思想既不和宗教矛盾冲突,也无任何特定神圣可念,虽然出现任何奇迹的效果,但是始终未超出日常的伦理生活。


天时气候的伦理

天有冷暖寒暑、晴雨风雪,人对它是无能为力的。人世间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有些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加以改变,而天时气候则不然,不管你是对它喜欢也罢,讨厌也罢,人很难使之改变,或对其控制,而且,人还不能离开它。人们对这样不如人意又今天明天每分每秒都不能离开的天时气候的精神准备状态,以及对天时气候的行为,这就是“天时气候的伦理”。

天时气候的伦理关键有两点:一是“顺应”,即不折不扣、老老实实地接受,采取办法,丝毫也不认为有不足之处,并且不反抗;二是“畏而亲”,即认为天时气候是伟大的力量而抱着敬而畏的感情,以平静的心态去亲近它。

人们对天时气候的态度、行为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和事业。对天时气候这些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东西费心劳神、焦思苦虑、担惊受怕,这种精神状态会引起身体上的疾病,或者使病情恶化,特别是有些原因不明的病症,其病因可能就是人们对天时不顺和对气候的恐惧。因此,如果我们无法改变天时气候的话,就只能通过改变我们经常变化的精神状态来保持健康。总的来说,实行天时气候的伦理,对天时气候采取“顺应”和“畏而亲”的态度,会有助于身体健康和事业的发展。

与“天时气候的伦理”相联系的还有一个方面,这就是自然与人的相互影响。“当人以平静的心情顺应天时的时候,天气也会对人变的温和。存在着天时气候由于人心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形。人们心平气和地种植农作物会丰产,一家和睦地种稻子会有特别好的收成。当一个部落、一个村庄的人和睦而愉快地生活时,那个村庄就会风调雨顺。人心平和敦厚的地方会得天时,而且风平浪静。


 

性的伦理

旧道德往往回避人类的性现象,一提到性,就认为是下流的,防碍学问修养,性生活成了最淫荡、最恶劣的东西。这是性道德的一种错觉。世界万物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而存在的,在自然界和无生物界表现为阴阳两极的对立和吸引。在生物界,对立存在的绝对统一力量构成性现象。如果一个种族的性现象稀少,这就意味着该种族正在衰退,性现象消失之日,也就是种族灭亡之时。人分为男女两性,人类生命的延续正是依靠男女两性绝对统一的力量,性现象而得以实现的,如果这种力量衰微,性爱之情枯竭,人类也许就会象干涸的池塘中的小鱼一样死去。因此,“性现象的第一个意义就是贯通于对立、合一,生成原理之中枢的、生物生命延续所必然具有的本性”。

“性现象的第二个意义是作必须的努力,以便使生命之树常青”。一个人必须认识到婚姻的重要,维护性的神圣和纯洁,一旦成为夫妻,就不应当另有所爱。夫妻间的性生活是阴阳两性实现统一的自然而神圣的途径。健康、纯正、高雅的性生活能使生命之树常青。

人的性生活的健康与否会直接关系到人生幸福与不幸。其具体表现为:子女、儿孙的正常。健全地出生、成长、兴旺发达起因于他们父母的正常、纯洁、健全地性生活;人的健康和事业的兴隆,以及农业、渔业等生产的兴衰,都完全与当事人的性意识是否纯洁,是否健全有密切关系;一生的健康、地位、名誉、富贵等等,凡是物质上、精神上的、一切生活上的幸和不幸完全是那个人的性现象是否正当、纯洁而引起的。


艺术与伦理

        
艺术是一种探讨美、创造美的活动。“美就是人的五官所感受的形态、线条、点面、色彩、光线、音响、味道、香气、接触、缓急、动静、大小等的变化、统一、和谐引起的愉悦”。大自然是美的,其一草一木、高山大川无一不令人惊叹其美。但人类的欲望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他们还要增添美、创造美,于是就有有了人类的有艺术活动。艺术有其自身的特性,诸如添加性,即给大自然增添装饰以创造美,人类的祖先留下来的遗迹和传说把地球本身塑造成了一个巨大的艺术品。艺术还具有变形性,即改变自然界的形态和色彩以创造美。“如果不使东西变化,它就不是自己的。假如不对它加工,它就不会变为艺术”。艺术也有否定的特性。“艺术基于自然,但非完全保持自然的原貌。这里有添加,有变更,有时会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前进”。

   
        
艺术要成为人的东西,其内容就必须立足于伦理,这也就是艺术的了伦理性。艺术的伦理性是指艺术品的创作态度和艺术品的效益必须合乎伦理规范。艺术伦理的第一项是自由性,艺术的表现和处理应当是自由而无拘无束,是大胆的、坦率的;其二是真实性,艺术是大家的东西,因而必须是真的、实的,体现原貌的,“唯有真实能打动人、唯有真诚能感动人”;其三是和合性,和是万物存在的原理,也是艺术理论了的基础,和就是一切事物都保持其姿态,各得其所,同其背景相调和,与其处境相融合,“和才是自由,当和的时候才是真实的”;其四就是自我否定,自我否定的境界是通向艺术的奥秘,自我否定既是“自我修行”、“舍我奉献”,也就是舍弃自我,专心艺术,“艺术是美的自由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的大门是否定。否定小我,高层次的美的世界就展开了”。

         以上阐述了纯粹伦理的基本内容。它就是正确的生活方式,遵守就能带来幸福,反之则会导致不幸。其正确性只有在实践之后才能明白,纯粹伦理是一种自然的生活准则,具有普遍性,任何人实行都会得到满意的结果。没有理论的实践会失之盲目,没有实践的理论也只不过是空洞的形式。理论和实践二者都是重要的。伦理的实践主要概括为以下十点


        ●  既行--察觉,即刻行动

        这是实行伦理的一个最重要的事项。时机、条件最好的时候,就应该付诸于行动。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  纯真清纯无邪的心

        就是纯真的行为,用毫无杂念的心态对待事物。面对要做的事情,不做无谓的思虑,不添加,不打折扣,不疑虑,不妄加猜想。只以自然的无色透明的心态面对眼前的事物。

        ●  直往勇往直前

   心无旁骛地、不怠不惰地,一直向前勇往前进。

        ●  不忧决不杞忧结果


       
对未来烦恼或陶醉的人,相对的就是忽略现在,不能脚踏实地地尽全力做好眼前的事情。只要诚心诚意,尽其全力,努力从事的话必然有良好的回赠。

        ●  精神充沛紧张不松弛

   精神松弛的话,谈不上实践。泄气、大意、放松、自大、敷衍、妥协、中断都是充沛、紧张的大敌。 
        ●  一气呵成中途不松懈

                 毫不停顿喘息一气呵成,竭尽全力完成工作。

        ●  贯彻贯彻到底

                 有了完全的准备,时机成熟,毫无退缩地前进,一干到底。

        ●  不倦不怠反复不退

                 一旦决心开始的事情,决不半途而废,不倦不怠,不屈不挠,不完成工作誓不罢休。

        ●  不悲不喜不悲伤、不过喜

                 不悲就是事情进展不顺利时,决不因后悔悲伤而乱了心绪。事情失败了,重建信心从头开始,平心静气地对待眼前的事物。不喜就是成功的时候不要因为过分地高兴而得意忘形。更不要自大自满。否  则,因成功而产生的自满会使人松懈,最后导致跌的更惨。

       ● 慎终稳妥地善后处理

                  达到当初的预期目标,这并不意味着事情的完了。善始善终,任何事情都要清晰地、妥善地、做到真正地终结。所谓慎终就是对事情给予完美的终止符,也就是要干净漂亮地作好善后处理工作。


 
 
日本伦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2016-2017
Email:ushinntu@126.com
推荐最佳分显示辨率1024*768